過去20年來,台灣脊髓損傷的人數,是以流行病學發生率做為推估基礎。而今已有了更新、更精準的本土實證研究,不但更新我們對台灣脊傷概況的了解,也發現實際上脊髓損傷狀況嚴重,遠超過之前的預估。以下為大家介紹:

一、台灣健保資料庫研究

台北榮總神經外科吳昭慶醫師(現為基金會董事),以台灣健保11年的資料(1998年至2008年)為基礎,統計住院主診斷為脊髓損傷者之發生件數共41,586件,其中頸椎21,557人、胸椎5,098人、腰椎9,533人、其他 (薦椎等) 5,398人。綜合成人與兒童的發生率為每年每萬人2.46件,等於每年新增4-5千人、4-5千戶家庭,遠超過20年前所知數據5倍!脊髓損傷者在台灣,累積增加的族群數目相當可觀。

如果再細究脊損發生原因,外傷型是大宗。其中,車禍是第一高,也是造成頸髓損傷主因。高處墜落是第二高,是造成胸腰髓損傷主因。就性別、年齡來分析,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且年紀越長發生率越高。其它非外傷型占極少數,是由傷者其他疾病引起,如腫瘤、心血管疾病等,50-60歲發生率有顯著提高。

至於小於20歲的兒童型脊髓損傷者,每年發生率為10萬人5.99件,其中頸髓損傷發生率最高,多為外傷型,車禍是主因。10歲前發生率極低,但10歲後顯著攀升,特別是進入青少年期15-19歲,發生率劇烈升高,風險一下拉高20倍。

研究中進一步指出,在都市化程度高、收入高的地區,脊髓損傷發生率明顯較低,也就是說台灣南部、東部發生機率高於北部、西部。而經濟狀況不好、偏遠地區的青少年有更高罹患風險,我們更應關注這些高風險族群之受傷預防政策的制定。

還有甚麼風險因素會導致脊髓損傷?研究答案是:已有明確診斷,但病人初期尚未感受到生活被嚴重影響的脊椎退化性疾病,如骨刺、頸椎退化性髓質病變CSM、後縱韌帶骨化OPLL等。吳醫師建議若已透過精密檢查確診者,或許患者只是覺得偶爾上樓會腳麻,都應及早治療,避免未來成為脊髓損傷者。

至於脊髓損傷的後遺症/合併症,除了過往大家熟知的壓瘡、尿路感染、痙攣(反射張力)、神經疼痛等等,竟然還有中風!吳醫師在研究中發現脊髓損傷長期來說,中風風險高於一般人3倍,是對所有的傷友健康維護上的一大警訊,應注意預防及處理。

 

二、基金會2015年脊髓損傷長期照護需求研究

為探討脊髓損傷者在長期照顧及老年生活的需求,基金會於2015年度開始進行脊髓損傷者對居家服務、居家護理服務需求、使用中與使用後滿意度調查。調查後發現,傷友平均受傷年齡為20-29歲,正處人生黃金時期。如果能及時建構教育宣導及同儕支持網絡,推動各項重建與照顧者陪伴,避免第一時間錯失重建良機,將有機會幫助傷友重建生活,並善用國家照顧資源來增進傷友的生活品質。

基金會成立的主要方向在於透過研究,掌握台灣脊髓損傷者及家庭的現況與真實需求,發掘並反映社會政策與環境資源之不足、對脊髓損傷族群的不當影響,以及各項預防宣導議題。據此推動各項社會宣導、政策倡議及創新服務,並增進與國際傷友社群之交流參看,共同促進大環境更加了解及友善,幫助脊髓損傷族群更能參與社會及自立生活。

基金會成立已滿4年,未來將與大家分享這些陸續更新的資訊。我們會更加努力,讓社會大眾看見具體訴求,改變我們不滿意的現況。也期盼有更多台灣脊髓損傷朋友及地方協會認同及參與,一起為爭取更好的福利服務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