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瘡一直是非常困擾傷友的併發症,不但治療耗時,且重複發生率高,一旦發生,日常生活便可能全部停擺。為使傷友及家屬對壓瘡的相關照顧、預防知能都能加以提升,降低發生率,基金會在七月特別邀請恩主公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鄭泰如醫師來到醫療講座,與大家分享珍貴的臨床經驗。
1.壓瘡常常「突然」出現,即便不是長期卧床、仍有移動能力的傷友,也常常會發生。資深傷友分享,只是外出觀看表演活動半天,一時忘記注意移位,回家後就出現了。事實上,只要身上同一部位,持續受到超過末端小動脈壓力的外力壓迫,超過30至60分鐘以上,就會發生壓瘡。
2.在輪椅傷友身上,壓瘡的好發部位為接觸座的臀部底部、兩側、背腰部下緣,另外還有搭在輪椅路踏板上的雙腳後跟處,需特別注意。
3.壓瘡外表傷口極小,但其實內部如垂直黑洞,甚至直達骨頭。因為最外層的皮膚及最內部的骨頭是不易壞死,因此當發現表皮有問題才就醫時,其實皮膚到骨頭間的皮下脂肪及肌肉,內部都已經腐爛。
4.懷疑表淺傷口,應及早就醫。這裡提供簡易傷口自我判斷彩虹原則:傷口正中心部位的顏色,由紅到紫,顏色愈下層,狀況愈嚴重;紅橙色是最開始的狀況,黃綠色則是已開始感染生菌,深黑深紫有時看起來外觀結痂,但內部缺乏血流供給,已完全壞死。另外,氣味也是重要的判斷。
5.預防之道,就是注意姿勢,時常移位,注意減壓:每坐30分鐘,需做15秒的減壓,同一姿勢不能超過1小時,同時減少摩擦力。夏天潮濕悶熱,皮膚狀況也要多注意。